• WAP手机版 RSS订阅 加入收藏  设为首页
佛教理论

佛教的德育原理

时间:2015-3-1 17:49:00  作者:  来源:  
    因应不同根性的学生,佛教的德育工作有几项教学的原理原则,足供现代化教育的参考,它们分别是:
  一、自学辅导的原理:我们在经典上常看到,佛陀在讲经说法前,必先“入定”,以观察学生的根基,给予学生自学辅导的方式实施教学。所以他的开示总是契理契机,最殊胜的是他所用的言词巧妙方便,能使出身不同、根基不同、程度不同的学生都能了解。例如在《无量寿经》,佛陀告诉我们:“宜自决断,端身正行!益作诺善,修己洁体,洗除心垢,言行忠信,表里相应,善能自度,体相拯济,精求明愿,累积善本。”他的要求就是“勤力精进,自致作佛。”(《佛般泥垣经》)成佛是自己的事,所以必须是自我学习的。佛陀在引导众生学习时,面对八万四千众生,开了八万四千法门,只要一门深入,都能得度。
  自学辅导时,不可思议的是,每个听佛陀讲经的人都能依不同根性需要,而辅导成功。每个人都觉得佛陀的说法专为他而说,专为他的困惑而开示。所以听了以后,每个人都感到满足,法喜充满。这种满足学生心理的需要正是老师教学成功与否的根本关键。
  二、同时学习的原理:佛陀的教育,戒、定、慧三学并重。戒是一切修行的根本;定、慧二学,虽然谈的是体育、智育,但是在佛陀的观点,品德教育是离不开智、体、群、美等领域的,所以戒、定、慧三学是三而一,一而三,不可分割的。在三藏十二部的经典中,都是建立在戒的修行上。出家修行,首重戒律。同样的,在家修行的佛弟子也要严持五戒。只有把戒持好,再辅以身心的锻炼,才能入定、生慧。所以德行教育的实施,必须戒、定、慧三而一,一而三,这样的教育基础稳固,也才有成效。在《涅槃经》中,佛陀告诉我们:“戒是一切善法之梯磴,亦是一切善法之根本也。如地,悉是一切树木所生之本也。”在《佛遗教经》中佛告诉找们:“心有定故,能知万象生灭之法。”也只有戒、定之后,才能“皆悉了达诸法实相,自性平等,犹如虚空,又于一法中,了一切法,无分别智,长现在前。”所以德行教育的实施,必须戒、定、慧三学同时实施。
  三、潜移默化的原理:佛陀说法四十九年,讲经三百馀会,所开示的经典无数。不过,佛陀不只重视为众生说法,他更是以身作则,潜移默化,教化众生。例如:有位老比丘眼睛有毛病,他要缝袈裟时,无法穿针引线,佛陀替他穿针;有个比丘平时不为病人服务,等到他生病时,没人照顾他,佛陀为他洗净身体,照顾他的饮食,并且对他开示,劝他以后要主动照顾别人,广结善缘,人家才会照顾他;又有一次,毗舍离城闹瘟疫,佛陀不怕被传染,进城去安慰病人,教化病人等。类似这种以身作则的教育,在经典中不胜枚举。儒家说:“言教则讼,身教则从。”古今中外,任何一位伟大的教育家,没有一位不是重视身教的。所以佛教的德育教育更是言教与身教并重,充分利用潜移默化的教学效果。
  四、符合心理的原理:现代的教育强调专业自主,我们身为教师除了要具有广博的知识、专业的素养之外,更应该契合所有学生心理的需要,因时因地实施“契理、契机”的教学。这样,才能满足学生的“教育选择权”。佛陀针对八万四千众生,就开了八万四千法门,让个个受教育的学生人人成佛。同样的,今天的教育,我们强调教学自主,每个老师都必须拥有十八般武艺,真正具有教学自主的“本钱”,以便在教学中满足所有学生的个别需要。我们在经典上可以看到,佛陀每次在精舍说法,有大比丘千二百五十人俱。可见,他的说法,同一时间有成千上万的学生。到信徒家中应供开示,听众多则一百多人,少则三、五人。同样的,在经典上,我们也看到佛陀为个别的众生单独说法。例如:周利槃陀是个傻子,跟他的哥哥一起出家修行。可是他太笨了,一首四句偈学了三个月都学不成,他哥哥就赶他回家,他伤心地哭了起来。佛陀知道这件事以后就单独告诉他:“愚笨而不知道自己愚笨的人才是真愚笨,您知道自己愚笨,可见您不是真愚笨。”佛陀并教他“拂尘”、“除垢”两句简单的法语,让他天天扫地,净除身心的尘垢。隔一段时间,周利槃陀烦恼断了,智慧也开了。音乐家闻二百忆及央掘摩罗的开悟,都是佛陀针对他们特殊的根性,实施个别化的教学而开悟的。可见佛陀的教学能同时兼愿并满足每个学生,这才是真正专业圆融的教学。
  五、类化原理:我们当过老师的人都知道,善用“譬喻”可以将作人处事的道理经松地、生动地、有效地传授给我们的学生。个人接触佛法被佛法深深吸引,始于《百喻经》。从《百喻经》我们可以看到,佛陀轻松地以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,说出宇宙万事万物的大道理来。在其他的经典中,佛陀也是善用譬喻的,例如在《涅槃经》中就有这样的记载:佛陀趁着弟子在帮他理发的时候,教导他入了四禅天。在《法句譬喻经》中也有这样的故事:佛陀和弟子走在路上,看到一张旧纸。他问弟子那是一张什么纸?弟子捡起来看了看说:“那是檀香的包装纸,仍然有檀香味。”他们继续往前,看到一条绳子。他问弟子那是一条什么绳子?弟子捡起来看了看说:“那是绑鱼的绳子,上面仍有鱼腥味。”于是佛陀告诉这些弟子:“纸与绳子原本都是干净的,可是,接触到不同的外缘,气味变的大不相同。所以我们修行者也是一样,亲近善知识,久而久之,成贤成圣。可是如果交到坏人,在不知不觉中就会学坏。”如果我们每位老师都能如此善巧教学,相信我们的教育就会成功。同样的在《观佛三昧海经》中,佛陀举了六个譬喻,来让弟子了解念佛三昧的殊胜;在《如来藏经》中,佛陀举了九个譬喻,来让弟子了解众生都有佛性;在《般若经》中,佛陀举了十个譬喻,来让弟子明白缘起性空的道理;在《妙法莲华经》中,佛陀运用六个有趣的譬喻,来让弟子了解大乘自利利他的殊胜。其他还有很多,我们就不再一一罗列。而这种简单有趣的譬喻从日常生活中的琐碎小事类化学习,实施教学,正是我们一直努力的目标。
  六、激发意志力的道理:在道德教育中,意志力的激发最为重要。孔子在《论语》一书中说过:“三军可夺帅也,匹夫不可夺志也。”(《子罕》)“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,不足与议也。”(《里仁》)“志于道,据于德,依于仁,游于艺。”(《述而》)同样的,佛陀也强调意志力的启发。例加,在《优婆塞戒经》中,佛陀就训诫我们:“善男子!若能善发无上大愿,是名智者。”“善发无上大愿”就是意志力。佛法的修为首重的是信!是愿!是行!信、愿、行是成佛的根本,也是修学的动力。刚学佛要三皈依:“皈依佛,当愿众生,体解大道,发无上心;皈依法,当愿众生,深入经藏,智慧知海;皈依僧,当愿众生,统理大众,一切无碍,和南圣众!”

相关评论

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:赞助、流通、见闻、随喜者,及皆悉回向尽法界、虚空界一切众生,依佛菩萨威德力、弘法功德力,普愿消除一切罪障,福慧具足,常得安乐,无诸病苦。欲行恶法,皆悉不成。所修善业,皆速成就。关闭一切诸恶趣门,开示人天涅槃正路。家门清吉,身心安康,先亡祖妣,历劫怨亲,俱蒙佛慈,获本妙心。兵戈永息,礼让兴行,人民安乐,天下太平。四恩总报,三有齐资,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,生生世世永离恶道,离一切苦得究竟乐,得遇佛菩萨、正法、清净善知识,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,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。

中国佛教功德网 © 2009-2015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.教育性、非赢利性、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机构

提供佛弟子学习交流的平台- 已运营6年的国内知名佛教网络道场! 站务处理QQ:6421982
免责声明:本站所有内容仅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佛学资源,欢迎转载

护持功德殊胜行 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弱诸众生 速往无量光佛刹

鄂ICP备15001897号